
8月25日,知识产权出版社i智库与重庆永川凤凰湖智能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在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共同举行《机器人知识产权蓝皮书(专利篇)》(以下简称《蓝皮书》)全球首发仪式。

据了解,《蓝皮书》以专利数据为蓝本开展研究,全面介绍了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历程,并从专利角度梳理了全球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、全球机器人专利分布情况和主要申请人的专利战略特点。
中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
数据显示,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,全球的专利申请总体呈现快速上升发展趋势,尤其是在近10年来,全球机器人产业处于高速发展期。

年均专利增长率达14.8%,年均专利申请量约为2.47万件,明显高于2007年以前的年专利申请量。截止今年7月,全球涉及机器人领域的专利申请已超过45万件。
其中,中国由于专利制度起步较晚,因此专利数据在1985年前处于空白,1985年后,机器人领域专利申请从无到有,从少到多,并呈现显著的快速发展趋势,并从2006年开始发展迅速。
中国目前专利申请量已超过13.7万件,排名全球第一,约占全球总申请量的30%;其次是日本和美国,专利申请量分别占全球总申请量的21.3%和13%;韩国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专利申请量分别位居第四和第五位。
工业机器人占据主导地位
从全球机器人技术分布情况来看,工业机器人专利申请量最多,共计超过28.2万件,在全球总申请量中的占比高达64.9%。其次为服务机器人,占比为14.9%。特种机器人专利申请量最少,占比为7.2%。

其中,中国工业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共超过9.5万件,专利占比为82.8%,其次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,相应专利占比分别为20.9%和15.5%,三种类型机器人中国市场专利占比均高于全球市场,技术竞争更为激烈。
据此分析,中国、日本、美国是全球机器人技术研发与市场竞争的重点区域。工业机器人,则是全球和中国市场的重点技术,是竞争的主要技术方向。
国内缺乏技术创新突出的大型企业
《蓝皮书》披露,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全球排名前十的申请人中,全是外国企业。其中,仅日本就有日立、发那科、三菱和安川等7家公司入围,且日立排名第一。

此外,美国有2家企业上榜,韩国有1家企业上榜。而前十申请人中无一中国企业上榜,反映出我国缺少与机器人技术相关的大型企业,并且在技术研发和海外市场开拓上与美日申请人存在较大差距。
从中国区域机器人专利申请量来看,即使是中国排名前两位的申请人,其专利申请量也远远落后于全球排名前十的申请人。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7月,中国排在前两名的国家电网公司、哈尔滨工业大学,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分别为1320件、804件,而全球排名前十的外国公司,最少也有3028件。
由此不难看出,在机器人领域,我国尚缺乏技术创新实力突出的大型企业;国内机器人技术研发仍然落后于日本、美国和韩国等先进国家,国产机器人依然处在行业的低端。

不过,《蓝皮书》认为,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,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,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。
预计未来几年,国内机器人研究人员将重点研究机器人智能化体系结构、高速高精度控制及智能化作业,形成新一代智能化工业机器人的核心关键技术体系,并在相关行业开展应用示范和推广。